【養老網 養老政策】摘要:作為打通居家養老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載體,北京養老服務驛站即將回歸市場化。12月28日,市委社會工委委員、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并解讀了《北京市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管理辦法(試行)》(以下簡稱《辦法》)。他表示,《辦法》為本市的驛站建立了管理負面清單制度,讓北京養老驛站重回市場化的軌道。
就此,記者采訪了多家在京經營養老驛站的企業,在各企業負責人看來,此前,北京的養老驛站確實存在定位不清、開展市場化服務限制多等問題,新政出爐后,驛站或將迎來新一輪的轉型洗牌潮,向著更可持續的方向加速前行。
不受驛站服務片區限制
“驛站究竟能不能充分根據老年人的需求去開展服務?”這個疑問幾年來一直懸在北京某養老驛站站長小張(化名)的心中難以消除。小張告訴記者,《辦法》的出臺,確實讓他以及與他一樣持疑問的同行們興奮不已,因為,他們終于看到了一條清晰的前路。
據介紹,《辦法》規定,驛站在完成呼叫服務等六大基本服務功能基礎上,可拓展市場化的養老服務,滿足社會上普通老年群體個性化、市場化的養老服務需求。而李紅兵更進一步提出:“驛站只要聚焦老年人依法去組織服務,且不違反驛站管理負面清單,均應予以支持。”
具體來說,根據《辦法》,本市嚴禁養老服務驛站出現:發布虛假違法保健食品廣告的行為,以及對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的虛假宣傳行為;以各種方式欺詐銷售保健食品,或為其他經營主體推銷活動提供支持等10項行為。
而除了設立“負面清單”作為市場化服務的衡量標準,《辦法》還提出,在實行驛站責任片區的過程中,市場化養老服務不受驛站服務責任片區的限制。
在北京某養老驛站連鎖集團負責人看來,以往,北京關于養老驛站相關的政策,大多都是從監管的層面出發,普遍規定的都是驛站“能做什么”,而這一次,《辦法》卻給出了一張“負面清單”,向行業傳達了一個新的政策導向信號,即:“非禁止即許可”,加速推進本市的養老驛站步入市場化改革通道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李紅兵還在解讀《辦法》時表示,驛站可參照品牌連鎖便利店發展模式、監管模式,發揮街道(鄉鎮)對居家養老服務統籌作用,支持驛站連鎖品牌運營,鼓勵為責任片區內老年人提供24小時應急援助服務。此外,驛站還應建立驛站準入和退出機制,進一步規范驛站運營方招募工作。
北京龍振養老服務中心理事長張玉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,《辦法》的出臺,放開了那只一直限制驛站市場化發展的“手”,確實大大提振了行業信心。“新政出臺后幾個小時,我就接到了不少同行的電話,大家都很興奮地暢想著未來要如何拓展自己站點的服務、推動經營模式轉型。”張玉稱。